动态新闻  news
关注我们:
欢迎来到金浪国际会展
  • 运城市三馨食品有限公司               淮北市兑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                              马鞍山市依水源食品有限公司                    鹿邑县胡艳食品加工坊               烟台天鹭食品有限公司                      河北雄安骅洋纸塑包装实业有限公司                          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省怀药堂食品有限公司            青岛康迪园食品配料有限公司            香鸽苑烧烤店                        河北聚会烛业有限公司             山东秋韵食品有限公司                阜宁县阜威食品有限公司                宿州市扶疏亭食品有限公司                河北正杨一滴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仙泉湖水产连锁有限公司                  誉商承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清远市清新区顺景食品有限公司                     塞上牧场(宁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宿迁味百道食品有限公司                  聊城仁熠商贸有限公司                       百户烧煲砂锅厂                        襄城县腾瑞居食品加工坊          德州德牧肉类加工有限公司                   河南燕诚神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诸城市创优机械有限公司                      海蓝厨房供应链科技(海南)有限公司                  四川春之源食品有限公司                     北京玉果饮品有限公司                    内蒙古魏记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烟台新起食品有限公司                 内黄县翱翔食品有限公司                       郓城县亿海食品有限公司                                青岛星城(德州)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参展企业:
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中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 作者:新华网 | 发布时间: 2024-11-25 | 197 次浏览 | 分享到:

1112日,中国社科院工经所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福建漳州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赛默飞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十几家食品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高层管理者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就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科学技术的推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对食品产业发展驱动的实证观察与思考、食品功能化的研制与产业化、保健食品创新进展、人造肉的现状与未来、食品品牌与舆情管理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专家指出,我国食品产业正在经历着“从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和“产品供给模式从满足能量供给向满足多种复合需求”的“双转变”发展阶段。消费偏好、消费支出能力等是食品消费的重要影响要素。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年消费的粮食、食用油、蔬菜及食用菌、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奶类、干鲜瓜果类和食糖等10类食品合计达到415.6千克,人均年食品消费支出接近8000元。在农村和城镇食品消费对比中,农村居民在粮食、食用油、肉类、蛋类和食糖的人均消费已经超过城镇居民;蔬菜及食用菌和禽类消费接近;仅在水产品、奶类和干鲜瓜果类等三类产品消费中还低于城镇水平,具有一定的市场成长机会。

专家指出,科学技术是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替代的关键要素。“十三五”以来,我国食品企业的研发投入显著增长,2022年与“十三五”期初相比:一是食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达到578.5亿元,比“十三五”期初增加75.5 亿元,增长15%,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7.9%,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38.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5%。二是2022R&D经费投入强度为:食品制造业0.72,农副产品加工业0.5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0.40,相比“十三五”期初分别增长0.080.22-0.14。三是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人年)统计显示:食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全时当量为119958(人年),比“十三五”期初增加了36737(人年),增长率达到44.14%,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63%;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31%。随着食品领域R&D中投入经费的数量、强度和全时当量的增长,相关成果的增长同样显著。2022年,专利申请数32277件,比“十三五”期初增长81.96%,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93.61%;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73.07%;发明专利申请9167件,比“十三五”期初增长20.19%,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57.69%;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5.14%;有效发明专利共计39619件,比“十三五”期初增长157.55%,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163.56%;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151.26%

专家还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食品产业的创新更加活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中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达到19289家,占比59.1%,比“十三五”期初增长44.3%,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59.9%,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44.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3.2%;实现工艺创新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食品制造业41.5%,增长15.2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加工业31.1%,增长12.4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36.7%,比2018年增长12.2个百分点;有组织(管理)或营销创新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953家,比2018年增长8.81%,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3.8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4个百分点;2022年实现组织(管理)创新活动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食品制造业29.8%,农副产品加工业22.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8.5%,与2018年相比均略有下降;实现营销创新活动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食品制造业43.3%,农副产品加工业31.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1.3%,分别比2018年增长3.6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食品产业创新状况的标志之一是新产品开发及其效益。专家介绍,2022年,食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项目数为41276 项,比“十三五”期初增长133.47%,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183.29%;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133.47%;食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开发新产品经费共计267.19亿元,增长63.78%,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72.97%;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58.49%;实现产品创新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食品制造业37.8%,增长13.5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加工业37.8%,增长10.3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9.9%,比2018年增长7.5个百分点。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食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4849.67亿元,相比“十三五”期初增长98.25%,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122.35%;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89.62%;二是食品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到369.16亿元,相比“十三五”期初增长117.73%,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210.32%;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50.06%

有专家分析了食品领域的投资状况:疫情期间的2019年和2020年食品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均为负数,但是到2021年和2022年就显著恢复,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食品制造业为10.4%13.7%;农副食品加工业为18.8%15.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为16.8%27.2%。新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食品制造业为8.1%20.2%;农副食品加工业为24.2%19.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为15.8%31.9%。扩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食品制造业为7.3%20.2%;农副食品加工业为8.8%8.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为22.7%37.6%。酒、新茶饮、餐饮、休闲食品等,均是常年在榜关键词。

关于食品功能化开发和产业化,专家指出,功能食品食品化,普通食品功能化,是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逻辑之一。在功能化食品产业创制研究方面,有一些重点方向:一是功能性糖元挖掘与个性化糖元闆开发;二是脂肪酸谱研究与个性化复合脂肪粉开发;三是蛋白结构与营养需求模型研究;四是天然营养素富集技术研究;五是靶向递送与生物利用度研究,如乳化态比油剂吸收利用度好,有的甚至增加30%以上;六是健康食品结构设计与核心装备研究;七是药膳物性与肠道适应性研究;八是食品计算与孪生数字营养人,在产品研发基础上,实现营养干预与健康服务相结合,实现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结合,推动实现健康管理。

关于企业如何适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专家指出,在“四个最严”中,“最严谨的标准”是前提,“最严格的监管”是关键,“最严厉的处罚”是利器,“最严肃的问责”是保障。截止20243月,已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10项。所有的食品安全标准都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食品强制性标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食品相关产品及食品添加剂不得出厂,更不能在市场流通。因此,企业应关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研制;企业标准高于食品安全标准的,须到相关部门备案。在食品企业经营中,食品安全是红线,基础性研发是生命线。

关于保健食品的创新发展,专家认为,保健食品新功能实施,是近年保健食品行业监管的重大进展。新功能定位包括:补充膳食营养物质、维持或改善机体健康状况、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因素等。须有评价方法研究和方法学论证,通过至少一家符合要求的食品检验机构或临床试验机构验证评价。新政还明确提出了新功能上市后评价工作。此外,保健食品备案原料目录名单的有序扩充,也大大加快了备案产品增长,截止目前,已有超过2万个产品通过备案申请。

人造肉是近年来食品行业的新风口。专家指出,人造肉的火热,既有国际潮流的推动,也是适应大食物观的引领。人造肉主要包括植物基、微生物基和动物来源。植物基和微生物基人造肉就是素肉,或植物基肉制品。动物来源的细胞培养肉包含五花肉、鸡块、牛肉等产品,目前我国还处于科学研究为主的阶段。各国对人造肉的声称等法规管理,不尽相同。虽然人造肉目前在命名、定义、分类等方面,还不统一,人造肉原料也存在潜在安全风险,但仍宜加快标准法规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关于品牌和舆情管理,专家指出,中国社科院工经所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开展的长期跟踪课题《中国食品行业舆情与品牌传播研究》,系统、横向、纵向比对研究食品行业、各子产业、重点品牌等的舆情演进,形成一些较有价值的舆情管理结论和工具。一方面要通过品牌基因设计和放大,真正实现与众不同,尽可能提高品牌成长的上限;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舆情管理,充分研究行业、竞品、消费,以及自身品牌和产品、品类优劣,实现战略领先,和品牌安全的“下限要稳”。要特别防范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监管风险、市场风险、司法风险和舆情风险。专家认为,在基于研究基础上,要通过制定标准打造论坛等手段,开创品类;通过科学赋能品牌,内有足够科技支撑,对外也积极营造品牌的科学形象,并通过行业配称和荣誉、领导人形象、可持续发展等,筑牢品类篱笆和遥遥领先优势,在产品和品牌竞争中,依靠品类力量,持续领先。在舆情管理中,要有预防为先的思维,管好一个统一的信息出口,依靠成熟的组织体系和流程体系两套体系;积极沟通行政、行业和媒体等三重相关方;和四类媒体的日积月累,实现品牌的正面成长和安全维护的双重功能。与会企业家也提出,希望在政策和管理上,合理支持企业规范荣誉和奖项的合理传播。

与会者一致认为,进一步培育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将更好更有效的推动中国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金浪集团】